田埂上金黄的秸秆,是我们东北人眼中最常见的风景,却在杜尔伯特县却变成了金疙瘩。当它们带着阳光的能量“走进”大庆圣泉绿色技术有限公司,一场神奇的“变形记”精彩上演,小秸秆开始了它的大“逆袭”。

在大庆圣泉绿色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年产3000吨生物质模塑餐具生产线已进入到最后的调试阶段。金黄的秸秆经过全球独创的“圣泉生物质精炼”技术,转眼间就变成了能装热汤、盛饭菜的可降解餐盒,带着龙江黑土地的气息走向全国餐桌。这条会“吃”秸秆的生产线,正上演着“原字号”向“新字号”的精彩蜕变。
大庆圣泉绿色技术有限公司生物质模塑车间主任窦广收:“我们的纸餐盒相较于传统的塑料餐盒,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就是它的可降解性;第二就是它的原材料是芦苇,资源广泛;第三就是它可以耐高温,防水、防油。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当我们用完之后,丢弃在大自然中,可以在三个月内实现全自然的生物降解,就像一片树叶一样。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
年产3000吨生物质模塑餐具项目基于大庆圣泉公司生物质精炼一体化产业链,以自产优质生物质秸秆浆为核心原料,通过技术创新延伸绿色产业链,生产可降解生物质模塑餐具。

2019年,大庆圣泉绿色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杜尔伯特县,企业建设了世界首套生物质精炼一体化项目。从建设到投产,企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为引领,克服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2025年以来,企业一直保持产销两旺状态,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持续“大涨”。
大庆圣泉绿色技术有限公司纤维素张希研究室主任张希:“一根秸秆可以衍生出上百种产品,纤维素我们做成了生活用纸、纸巾、厨房用纸。半纤维素我们做成了木糖,阿拉伯糖。木质素我们做成了生物树脂和多孔碳材料。在绿色环保方面,我们从生产源头使用生物溶剂循环回用,高效绿色清洁漂白工艺,真正实现了秸秆原料吃干榨净,把农业废弃物从田间废料变成了工业黄金。”
一根秸秆的旅程,串起了农田到工厂的循环经济链;一项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从农业废料到绿色产品的新质生产力;一个项目的落地,更让秸秆的综合利用,从“禁烧难题”变成了“生态考题”的最优解。大庆圣泉“秸”尽创新智慧,让每寸秸秆都“秆”尽其用。
大庆圣泉绿色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庆虎:“这条吃干榨净的产业链,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正在为东北振兴和双碳目标提供鲜活的样本。这个项目目前正在提升产能和经济效益爬坡阶段,为当地农民增收,每年将近两亿元,带来近千人的就业。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延长产业链。丰富产品结构,为我们地方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