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抢过后,农人们在体会早稻丰收的喜悦之余,秸秆的去向常成困扰。黄石镇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方法,高效进行回收利用,秸秆焚烧治理由以前的“堵”转变为现在的“疏”,从前的一道治理“烧脑题”,转化成为一笔“绿色财富”。

早稻田里,秸秆打捆机正忙着“就地作业”。散乱一地的秸秆被“吞”入机腹,经压实、捆扎,转眼化作一包包方形的“秸秆包”,从机尾整齐“吐出”。这些被养殖户定制的秸秆包,被工人一捆捆送上转运车。
新农人李丽军创办的黄石镇秸秆回收中心,正是政策护航下的受益者。镇党委和政府通过政策倾斜与常态化帮扶,为中心发展扫清障碍。如今干草打捆机、玉米高秸秆收割机等设备一应俱全。“我打算再添台湿草打捆机,还能享受惠农补贴。”李丽军笑着跟镇领导汇报工作。据了解,打捆机日均作业300亩,效率颇高。干草包每包30斤,售价4.5元;湿草经发酵制成青贮饲料,每吨280元,一年外销2300吨,供不应求。

秸秆利用好,增收又环保。未来,黄石镇将继续加大秸秆回收利用力度,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拓展秸秆利用领域,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让昔日的“田间废弃物”,真正蜕变为乡村振兴的“绿色财富”,为“秀美桃源”建设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