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街街道转运中心,一辆辆满载废弃农膜的三轮车有序等待称重,村民王阿姨看着400公斤农膜换来的600元现金,脸上绽放出欣喜的笑容。这一幕,正是安宁市物资回收总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如今,这家成立于1989年10月的社有全资所有制企业,在安宁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带领下,已成长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用实打实的成果书写着“为农、务农、姓农”的精彩答卷。

作为扎根地方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骨干企业,安宁市物资回收总公司不断完善回收网络体系。
2020年,公司成立安宁绿盛资源再生利用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禄脿、草铺两个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吸纳 60 户经营户入驻,建成 36 个再生资源绿色回收站点,覆盖安宁市城区及各街道,带动 200 余人就业。
这些站点实行统一核算和管理,形成了以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为核心、回收站点为基础的完善体系,公司也因此先后荣获安宁市“先进企业”“纳税贡献突出企业”“先进基层党支部”等称号,并在2024年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
走进八街街道的绿色回收站点,统一的标识标牌格外醒目。
“2024年,我们36个再生资源绿色回收站点已累计回收各类农膜1500余吨,促进农户增收225万元。”安宁市物资回收总公司总经理助理杨森宇恒介绍道,废地膜回收,不仅为农村的一些无固定收入人员带来了增收,还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安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公司主动担当作为,以36个再生资源绿色网点为依托,开展废旧农膜回收业务。对全市绿色回收站点统一制作安装了标识标牌,制定相应的回收、处置流程,明确了收购农地膜资金补助办法,对纳入废旧农膜回收体系的社区绿色回收站点经营户进行定向补助。针对废旧农膜重量轻、体积大,转运困难,运输成本高等难点,建成废弃农膜贮运中心两个,定制购进废旧农膜一体化打包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集中收集贮运废旧农膜,着力破解废旧农膜回收难题,实现了安宁市涉农街道烤烟废旧地膜100%回收率,废旧棚膜回收率80%以上,废旧地膜回收率85%以上,为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农膜回收,公司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同样成效显著。

在八街街道凤仪村的秸秆处理堆肥站,分类堆放的秸秆正等待发酵,工作人员介绍:“3 个发酵池、28 台套粉碎运输设备和5个储运点,让秸秆有了好去处。”公司购置多型号秸秆粉碎、压密、运输设备28台(套),深入八街、县街、青龙、温泉、禄脿等街道的农村田间地头开展农作物秸秆回收处理。
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27%,得到农民群众高度赞誉,满意度达 85% 以上。

公司还延伸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在八街街道杨兴庄村建成生物质燃料生产加工厂,将玫瑰枝条、果树枝条等回收加工成环保燃料。
在机器轰鸣的加工厂内,杨森宇恒拿起刚下线的生物质颗粒介绍:“这些颗粒热值达 4800 大卡,每吨能替代 0.7 吨标准煤,燃烧时无烟无尘无味,灰分不到 3%,工业锅炉用着特别省心。”粉碎后的秸秆经干燥、压密等工序,变成散发淡淡草木清香的圆柱状颗粒,年加工量超 2000 吨,由合作社负责销售,不仅供应给辖区469户烤烟种植户烘烤烤烟,还走进酱油厂、凉卷粉加工厂等生产场所,在电力、锅炉、浴室、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实现了生态保护和企业创收的双赢。

眼下,公司正稳步推进“两网融合”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垃圾分类回收网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融合项目,已完成项目立项备案和绿色分拣中心初步选址,八街街道转运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购置 1 台打包压缩设备,改造提升 5 个村委会(社区)回收网点,其他街道转运站、标准化村级回收服务站(点)建设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后,将形成“村收集、街道转运、市分拣处理”的三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网,与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网高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全市人居环境整治水平。
从废旧农膜变废为宝,到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再到“两网融合”助力城乡环境提升,安宁市物资回收总公司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发展答卷,为地方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持续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