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作为贵州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产量颇丰,随之产生的秸秆资源也极为丰富。这些农业生产的主要副产品,亦是宝贵的农业资源。

以往,多数农户保留了传统的田间焚烧秸秆习惯,这种处理方式虽然简单便捷,却带来了环境污染、引发火灾等问题。湄潭县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处理的难题,还充分激活了秸秆的资源价值,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我们网点按照240元/吨的价格收购包谷杆和高梁秆等,经过加工处理后再按460元/吨卖出去。刨除各项成本费用,每吨秸秆可产生120元的利润。农户将收割的秸秆运送到加工厂,按240元/吨结算,通常情况下,每天每个农户可以收割1吨秸秆,扣除运输费用,每天大约能增收220元。”天城镇星联村秸秆收储加工销售网点负责人冉龙学介绍道。
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又有效减少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还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

秸秆收储体系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以往经营主体规模小、收储加工能力有限、产业化空间不足等问题,湄潭县农业农村局精准施策,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大力发展肉牛养殖、统筹项目建设资金等方式,着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据了解,湄潭县已在天城镇、抄乐镇、洗马镇、高台镇、石莲镇等11个镇街布局,依托50余家养殖场(户)及2家合作社,全力构建秸秆饲料化利用收储体系。这些区域的实施主体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且秸秆资源丰富,为全县的秸秆收储与饲料化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湄潭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农用优先、多元利用的发展理念,以农作物秸秆多元化利用为突破口,推动秸秆与种植、养殖等产业深度融合,主要形成了以下两种秸秆产业化发展模式。一是新建的3个收储加工销售网点,专门从事秸秆回收加工,生产销售黄贮饲料;二是积极引导扶持50余家肉牛养殖主体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既可就近解决饲料来源,又能有效利用秸秆资源。2024年,3个收储网点和50余家养殖主体就收储加工和销售黄贮饲料3.905万吨。按每吨120元的利润折算,全年实现盈利达468.6万元。以此类推,农户通过出售秸秆,日均增收约220元,全年可实现农民增收达859.1万元,既减轻了生产负担,又增加了收入来源。

“湄潭县农业农村局给予项目支持,帮助我场建了秸秆收储棚,还添了秸秆加工设备,我们可以自行收购加工秸秆了。2024年,养殖场以200元/吨的价格回收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秸秆,加工了青黄贮饲料500多吨。与市场上460元/吨的饲料相比,刨去加工成本,可节省养殖成本160元/吨,全年节省养殖成本大约8万元。”湄潭县子林畜牧场负责人覃兴伟笑容满面地说道。
秸秆作为饲料具有原料种类丰富、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等优势,具备巨大的开发潜力。秸秆饲料化利用大幅缓解了县内肉牛养殖的饲料压力。据测算,4吨秸秆的营养成分相当于1吨纯粮食的营养成分,秸秆饲料化替代了部分畜禽饲料,这一优势可有效减轻人畜争地的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

秸秆产业带来的效益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在创造社会价值方面也有积极体现,在生态效益方面的作用同样突出。2024年,仅上述两种秸秆产业化发展模式就带动了3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人均增收2863.7元,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近年来,我县通过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焚烧现象大幅减少,未发生因焚烧秸秆焚烧导致的重大火灾。
湄潭县农作物秸秆种类繁多、数量较大。下步,湄潭县将继续引导扶持各类经营主体,进一步挖掘秸秆资源潜力,在强化收储能力建设、拓展农户增收渠道、推进农村能源建设、降低养殖主体成本等方面下功夫,为推动湄潭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农业强县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