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玉米丰收期,在天龙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工厂内,机器轰鸣,正在将废弃玉米秸秆加工成牲畜饲料和生物颗粒燃料,这些曾经被农户就地焚烧的废弃物,如今成了“香饽饽”。

近年来,天龙镇多元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方法,在“饲料化、能源化”等方向持续发力,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初步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回收、农户收益”的产业模式,将秸秆禁烧的环保要求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和乡村发展的绿色“提款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疏堵结合,转变观念。天龙镇在严格管控露天焚烧的同时,积极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开源”,通过村宣传栏、微信群以及镇、村干部主动走家串户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多维度地向农户讲清焚烧秸秆的危害,也帮农户算清“回收账”,打消顾虑,让农户在秸秆利用上看得见好处,摸得着实惠,把被动的“禁止焚烧”变为主动的“舍不得烧”。
政企联合,绿富同兴。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支持下,依托天龙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按平均300元每吨的收购价,形成农户(或合作社)收集、合作社车队运输、加工厂粉碎处理秸秆的“收运处”链条,将废弃秸秆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和优质青贮饲料。
据了解,2024年全镇已实现秸秆回收及综合利用约9000吨,作为优质饲料已销往省内毕节、安顺、普定等地养殖场,减少秸秆燃烧带来的大气污染,也增加农户经济收益,这场“从田头到车间”的转变,实现了环境保护、农民增收、企业获利的“多方共赢”。接下来,天龙镇将继续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进一步做实做细秸秆综合加工利用工作,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