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循环用,增收有门路,万源市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通过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等多种途径,让昔日“生态包袱”变身“绿色财富”。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

在万源市竹峪镇楼坝河村秸秆收储中心,工人们正将回收的秸秆送入粉碎机。经过加工后,这些秸秆变成牲畜饲料,被运往各地养殖合作社。
竹峪镇楼坝河村村民 陈禄军:以前秸秆要么焚烧要么废弃,现在能卖钱,一亩地能多挣200元。
竹峪镇楼坝河村支部书记 陈碧跃:我们采取“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建成秸秆收储点,日处理能力达30吨,累计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超过1000元,集体经济增收20000余元。
据了解,与传统饲料相比,秸秆作为黄储饲料,不仅适口性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更能长期保存,可有效解决牲畜冬季饲草短缺的难题。通过秸秆饲料化利用,形成一条秸秆回收、加工、再利用,低成本、高效益的“绿色循环经济链条”。这条秸秆综合利用之路,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万源市农业农村局园区股干部 何晓军:自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启动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收储运+转化利用”模式,利用秸秆综合利用补助政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3个秸秆储存中心,8个收储点,已完成秸秆加工利用20000余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