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已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核心任务。作为可再生能源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生物质能凭借其清洁、可再生和碳中和性的特质,正逐步成为替代燃煤、燃气等传统能源的重要选择。中国化学城投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号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因地制宜,依托贵州省丰富的农林生物质资源以及湄潭县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优势,投资建设湄潭县生物原料制蒸汽集中供能项目。项目一期总占地30亩,建设内容涵盖2套30t/h生物质气化炉、2套30t/h蒸汽锅炉及及配套环保设施、管网系统等。

目前,项目已进入生产准备阶段,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全面投产后,可满足园区配套企业用汽需求,预计总体供汽能力达60t/h,年供汽量超18万吨,年消纳农林废弃物约7万吨,实现节能约3.3万吨标准煤/年,减排二氧化碳约6.7万吨/年,创造上下游就业岗位数百个,助力构建融合乡村振兴、环境治理与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园区供能体系,打造具有湄潭特色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打造零碳园区,推动经济生态协同发展

园区外管网规划图
湄潭县生物质集中供能项目是中国化学城投公司在贵州投资建设的首个实业类项目,也是贵州省遵义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湄潭县地处贵州北部,是典型的农业生态县,农林资源丰富,尤其农林废弃物存量较大。通过生物质能技术有效处理这些废弃物,成为构建当地零碳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区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以生物质能源替代天然气生产蒸汽,一年能降低成本近300万元。”下游某用汽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该企业还计划陆续建设二期、三期厂区,届时节约成本将更为可观。
项目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经集中高效转化,生产符合用能企业需求的蒸汽产品,实现“变废为宝”。供热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灰渣等经统一环保处理,大幅降低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在实现超低排放的同时,有效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为湄潭经开区打造“国家级低碳工业园区”提供关键支撑。
助推乡村振兴,实现环境民生互促共赢

气化炉装置
生物质能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产业链,促进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民增收,成为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2025年,贵州探索通过“林耕置换”,有序推进60万亩园地林地上山、耕地下山,湄潭生物质项目积极对接政策需求,深入林间地头,大量采购“林耕置换”产生的农林废弃物,有效解决处理老大难问题;积极对接周边板材厂和农户,通过“点对点”源头采购机制,深入基层收购树皮、板皮、树枝、秸秆、茶叶杆等各类废弃物作为生产原料,有效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持续深化与集体、合作社协作,合力推进农林废弃物收集、分类、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工作,提升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真正实现“取之于农、惠之于农”。
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杜绝了露天焚烧导致的环境污染,也减少植物腐烂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显著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集成创新科技,树立行业清洁利用标杆

专职人员巡检
项目集成先进生物质气化与高效蒸汽锅炉技术,构建“收集-转运-预处理-转化-利用”全链条一体化体系,年处理农林废弃物能力超7万吨。通过高效破碎、干燥、成型等预处理工艺,大幅提升燃料品质与燃烧效率。锅炉系统应用“高效气化+清洁燃烧”核心技术,确保各项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标准。
在智能控制方面,系统集成自动化控制与监测系统,实现对原料收购、储运、上料、燃烧、供热及环保设施的全程数字化监控与优化调度,依托大数据分析预测原料特性与负荷需求,自动调节运行参数,提升系统能效与稳定性。热网输送采用以架空敷设为主、直埋为辅的灵活敷设方式,应用耐高温玻璃棉与纳米微孔保温毡技术,显著降低热损,保障长距离输热经济可靠。
在管理方面,构建了三级能源管理网络,配备专职节能管理人员,实行精细化能耗统计与成本控制,并建立健全安全、环保与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多措并举打好管理“组合拳”,实现精益运营,助推高质量发展。
“碳”路前行,绿动未来。中国化学城投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持续深耕生物质清洁供能领域,打造集农村环境治理、燃煤替代和产业绿色转型于一体的标杆项目,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体系和美丽中国贡献中国化学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