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4日,在南县乌嘴乡东风桥村的稻田里,收割机轰鸣作业。村党总支书记唐梓科抓起一把粉碎还田的秸秆说:“以前一把火烧了,污染了环境。现在粉碎还田既环保又省钱,村集体经济每年还能增收2万元。”
这一转变得益于南县近年来创新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作为洞庭湖平原腹地的农业大县,南县拥有77万亩水稻,每年产生秸秆38.5万吨。从前每逢收割季节,火光冲天、烟雾缭绕成为农村常态,秸秆焚烧不仅容易引发火灾与交通事故,产生的污染物还威胁百姓健康。
如今,随着南县秸秆综合利用体系的深入推进与多元化利用路径的全面拓展,秸秆不再是田间燃烧的黑色污染,而是变成了增加土壤肥力的有机质、村集体增收的宝贵资源。今年8月,全市6个县市区空气质量PM2.5平均浓度由低到高的排名中,南县位列第一。南县用一套“组合拳”治愈了秸秆焚烧的顽疾,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完善管控体系 从“单打独斗”到“网格共治”
近年来,南县建立“县-镇-村-组-户”五级网格管理体系,配备846名专职员,签订1600份粉碎还田承诺书,确保收割机粉碎装置安装率达100%。南洲镇还设立了油菜秸秆禁烧管控特护期,通过五级网格化管理,使秸秆禁烧管控有力有效。每个网格内,专职网格员和志愿者全天候巡查,应急巡逻队配备专业灭火器材,确保发现火点后及时处置。
南县坚持“人力+科技”双管齐下,在传统监管基础上引入现代技术,打造了全覆盖、无死角的立体监控体系。铁塔视频监控和无人机巡飞等科技手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让火点无所遁形;高清摄像头24小时值守,智能识别系统自动预警火点,形成了“发现-预警-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
各乡镇利用发放宣传单、悬挂标语、“村村响”广播等方式宣传秸秆焚烧危害和还田补贴政策。在镇区主干道、村委办公楼、集市等重点区域悬挂醒目标语横幅、设置大型广告喷绘;在禁烧重点时段,各村(社区)组织宣传车循环播放政策法规、技术指导和典型案例音频,重点覆盖早、中、晚农户集中活动时段。镇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秸秆禁烧专项宣传。每到傍晚,邻里街坊坐在屋前乘凉闲谈,政府的宣传车便会进村入镇宣传,让政策“声”入人心。麻河口镇还在各村设立禁烧宣传点,安排禁烧专干发放《秸秆禁烧倡议书》、明白卡,张贴宣传海报,召开屋场会,面对面给农户讲解焚烧秸秆的危害。
多元化利用路径 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
南县探索多种秸秆利用模式,让秸秆真正变废为宝。在稻虾田、稻油(菜)轮作适宜离田区域,南县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经营主体,采用打捆离田饲料化利用模式。乌嘴乡东风桥村的稻虾田全量还田饵料化利用模式不仅实现了秸秆生态循环利用,还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每亩1500元的增收。
“抓住关键,两头外包”模式在武圣宫镇沿河堤村取得显著成效。村集体成为外联市场主体、内接种植农户的纽带,与种植大户签订秸秆回收合同,与省牛羊养殖协会签订销售合同,带动村集体增收160%。南县财政专项资金撬动企业投资,建成6个秸秆饲料化加工点,年收储加工能力超8万吨。全县实现秸秆饲料化销售近5万吨,产值4000万元。
南县还制作了秸秆利用模式分布示意图,明确离田利用、粉碎还田、稻虾过腹还田等方式的占比,回收机制基本健全。现在已初步形成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等“五化”并举、协调推进的综合利用格局。
创新激励机制 从“被动防守”到“主动作为”
今年8月,南县在我市率先推出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政策,对实现“零火点”的乡镇给予30万元奖补,对实现“零火点”的村给予5万元奖补。这一创新举措直指秸秆焚烧顽疾的核心——基层动力不足。以往,禁烧工作多依赖于行政命令和巡查处罚,乡镇、村组往往处于“被动防守”状态,压力大且获得感少。南县以奖补替代处罚,将“零火点”这一治理目标转化为基层可触及的经济收益,从根本上调动了各地的积极性。
“‘零火点’奖补让我们基层开展工作更有方向、更有干劲。”麻河口镇副镇长佘丰告诉记者,奖补资金可用于弥补禁烧工作经费的不足、奖励先进个人,更鼓励作为“种子资金”投入秸秆还田深耕、收储运、能源化或饲料化利用等具体项目中,形成“禁烧得奖励-奖励促利用-利用固禁烧”的良性循环。
目前,南县成功申报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争取资金660万元,主要用于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推广补贴和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扶持。全县共有登记在册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6家、农作物秸秆收储网点12个,仓储能力达8万吨,可辐射耕地面积约35万亩。
治理成效显著 从“漫天灰”到“益阳蓝”
通过综合治理,南县秸秆焚烧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25%,禁烧区耕地实现“零火点”;今年上半年,南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2%,PM2.5均值降至28微克每立方米,较禁烧前下降34%。此外,水质改善同样明显,7个国省控断面水质100%达标,藕池河中支水质升至Ⅱ类,大通湖湿地重现“水下森林”。
秸秆产业化还带动23个村集体增收超200万元,武圣宫镇“稻菜轮作”基地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从“不敢烧”到“不愿烧”,南县创新推出的“网格责任+产业造血+科技护航”模式,为长江经济带农业县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样本。
南县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走进乡村田野,随处可见的是秸秆综合利用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种粮大户曹作家看着稻田、蓝天与白云相映成画,感慨道:“化肥省了许多不说,天是真的蓝了,空气是真的新鲜了。”南县秸秆综合利用的成功不仅在于严管,更在于为秸秆处理找到了出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份经验正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宝贵财富。 |